Qida's Blog

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

读完了《自我训练》,是一本帮助认识焦虑的好书。它教人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坦然面对情绪,逐步放松心情。每个人都值得一读。

下面摘录整理了一些读书笔记:

  1. 安全感始于你相信自己的意愿(期待定律)。
  2. 缺乏耐心,就像消极情绪一样,会将你吞噬,两者都是毒药。
  3. 区别“想要”和“必须要”的不同:
    1. “想要”受自我满足的愿望所驱动,并非是任何外在的、控制所驱动的动机。
    2. “必须要”受不安全感所驱动。是强迫性的、顽固的努力,想要尽一切努力让自己感觉更有控制力。
  4. 四种人格特征:
    1. 刺猬型人格(敌意)
    2. 乌龟型人格(逃避)
    3. 变色龙型人格(操控)
    4. 完美主义型人格(过分要求)
      1. 完美主义通常并不是渴求完美,只是为了避免不完美。如果不完美让你感觉焦虑,那么你的生活有可能受到了条件反射式的思维的控制。
      2. 狂热型完美主义所追求的是通过消除所有的错误,而使自己变得没有弱点,而且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都具有典型的强迫症状、做事过头。一个小故障、一次失言、一次挫折都会让你沮丧和焦虑 ,想要赶忙重新控制自己的领域——要是不完美,就永远都不会快乐了(非此即彼的思维)。
  5. 孩子气的特点是受到威胁的时候就会强化自己的破坏作用。因此,评估你心中的孩子气在什么年龄段,这很有用 。
  6. 所有的事情都是有选择的,要学会如何发挥你的意志。
  7. 不安全感+控制=毒药混合剂
    1. 不安全感会导致人想要对生活有所掌控。但消除焦虑和抑郁(不安全感)的关键不是更多的控制,而是培养自信,相信自己可以应付生活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各种挑战。
    2. 焦虑和抑郁都是生长在不安全感这片肥沃土地上的杂草。它是一种由于不安全感而滋生出来的习惯,这种习惯会歪曲你对生活的看法和体验,逐渐耗尽你体内的化学成分。
    3. 并不是生活带给我们的种种挑战导致了临床上的焦虑或是抑郁,而是我们在面对挑战时所做出的反应导致的。
    4. 生命不是用来控制的,而是用来释放的。越没安全感,越怀疑生活,就越想控制生活,而不是去信任生活。
  8. 不安全感的三种声音:
    1. 怀疑
    2. 恐惧
    3. 消极
  9. 常见的思维陷阱:
    1. “要是怎样”的预见思维
    2. “不得不做”的强迫思维
    3. “非此即彼”的冲动思维
    4. “ 读心术 ”般的主观臆想
  10. 强迫症(OCD)
    1. 是由不安全感所引发的,不相信自己,不相信自己的行为和思维,所以也无法相信自己的记忆,觉得不安全(不能够掌控),并造成焦虑。
    2. 两个要素:反复出现,持续不断。侵入脑海的想法使得焦虑增加,让人感觉非要重复某个行为,或是反复出现某个念头,才能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,这稍微舒缓了自己的焦虑,但却没什么满足感。
  11. 自我交谈的3个步骤:
    1. 将事实与想象分开,学会倾听内心。 ( 焦虑和抑郁都不是以事实为基础的,而是由于错误和歪曲的认知而产生了捏造的想象。)
    2. 摆脱条件反射式的思维模式。
    3. 随它去 (Let it go)。当情绪来袭,不要被胡思乱想,或是说服自己非要做些什么(控制念头),可以尝试转移注意力。活在当下,感受各种感觉、印象、声音、味道和景象,想得更少,感受更多,这就是“随它去”的方法。你会及时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头脑之外的生活。
  12. 自我训练的10个原则:
    1. 每个人都会有不安全感。
    2. 想法先于感觉、焦虑和抑郁。
    3. 焦虑和抑郁是被误导的、想要控制生活的尝试。
    4. 控制是假象,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    5. 缺乏安全感是一种习惯,任何习惯都可以改变。
    6. 健康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选择。
    7. 一个好的教练也是一个好的激励者。
    8. 你必须要挑战“别的人才能拯救我”的荒唐想法。
    9. 你必须承担起改变的责任。
    10. 你必须深信,自己真的有选择。

这本日本设计师写的书,从空间 > 信息 > 思考的三个维度逐步递进的介绍了一些整理之道。薄薄的一本书,有些观点还挺有意思的,可以一读。

下面摘录整理了一些读书笔记:

解决问题的“超级”整理术

  1. 当思绪没有任何阴霾,焦点凝聚于目的,逻辑自然畅通无阻。
  2. 若能向对方条理分明地阐述自己采用该设计的心路历程,彻底整理自己的思考路径,作品自然不再混乱不清。
  3. 整理时,不可失去客观的角度。如果不与标的保持距离,冷静详察,就无法针对大量要素设定优先次序,毅然舍弃多余内容,逐步将焦点凝聚于重要的关键,细细琢磨,成为简练利索的有形之物。
  4. 要创造一个设计,就必须彻底整理目标对象,找出最重要的关键——本质,再将它化为有形之物。
  5. 本书阐述的“整理术”,并非为了整理而整理,而是一种“如何享受舒适生活”的根本方法论。

一切从整理开始

  1. 整理术三阶段:

    1. 空间(学会如何设定优先排序,认清重要事务)
    2. 信息(导入观点,掌握信息之间的因果关系)
    3. 思考(整理人类思绪,引导并组合,最终可视化)
  2. 整理术步骤:

    1. 掌握状况

      1. 信息不可视的状态
      2. 将信息可视化
      3. 列出信息
    2. 导入观点

      1. 设定优先排序
      2. 理清因果关系,找出本质
    3. 设定课题

      1. 本质是正面的,则琢磨使之发亮,强调原本任其埋没的优势
      2. 本质是负面的,则进行反向思考,将负面扭转为正面,找出魅力所在。
  3. 掌握状况之后,为了查明问题本质,必须理清信息的因果关系。在掌握状况的阶段,各种信息呈现混乱不清的堆积状态,务必将这些信息相互对调,设定优先排序,舍弃多余信息,排除含糊暧昧的部分,找出关联性,整理成具有整合性的信息。

  4. 基于宏观视野理清信息的因果关系,就能认清前进的方向。

  5. 认清混沌的现状,保持解决问题的心理准备。同时,随时保持穷究问题本质的积极态度,才是整理术的最大前提。

第一阶段:“空间”整理术——设定优先排序

  1. 定期更新→防止东西增加。
  2. 决定物品的固定位置, 使用后立即物归原位→保持作业环境清爽。
  3. 决定“外框”,统一规格,成为某种套件→简单明了地进行分类。通过决定外框、统一规格,让分类更加简单明了。如此不但可将不同种类的东西收拾干净,而且是容易掌握的简约系统。

第二阶段:“信息”整理术——导入个人观点

  1. 退一步客观检视。
  2. 舍弃自以为是、想当然 。
  3. 转换观点,从各种角度观察。

第三阶段:“思考”整理术——将思绪信息化

  1. 将自己和对方的思绪置换成语言。
  2. 建立假说,大胆向对方提问。
  3. 思考时要对于别人的事情视如己出。